心理学院概况
心理学院溯源于1983年在全国率先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2003年,作为我国首批医学院校开设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之一,招收4年制本科生;同年,获批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7月,心理学系成立。2012年,新增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开始招收公共卫生危机心理干预方向博士生。2014年,获批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0年4月,更名为心理学院。2021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授权点。
应用心理学专业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心理学院下辖教学科研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两个管理科室,设有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4个教研室,建设了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及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党建工作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责任,推进过硬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构建了“制度化、精细化、一体化、品牌化”的“125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模式”。2019年,应用心理学党支部入选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构建125党建融合模式 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的党建突破项目,2020年,获得山东省委教育工委高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优秀成果。2021年6月,心理学院党总支获潍坊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3年7月,1名教师获潍坊市教育系统党建业务技能大赛一等奖。2024年,应用心理学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025年,案例获得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
师资队伍
心理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博士占比78%。26名教师拥有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从业资格,4人为注册系统督导师。1人被认定为中国心理学家,1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6人获得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省市级荣誉称号。教师获国家级、省级教学创新大赛、青教赛等比赛奖励13项。应用心理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团队,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获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心理危机脑机制及干预研究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
人才培养
心理学院秉承“厚植基础、塑心树人”的育人理念,围绕“两高三强两过硬”的培养目标,坚持“1248”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为手段,所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既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又具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既能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连续三年获得山东省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本科生多次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报告,申报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6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论文14篇。研究生获首届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实践技能大赛案例开发比赛一等奖、教学技能比赛三等奖、山东省2019年研究生优秀成果一等奖、2023年山东省心理学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志愿服务活动获山东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阳光助残类银奖、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铜奖等。
教学研究
近年来,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医学心理学》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为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山东省专业学位案例库,入选教育部拓金计划。教师获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55项,主编教材30余部。《医学心理学》被评为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2023年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2、2023年连续两年获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5年,《医学心理学》获批山东省教育厅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5年,《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获批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优质课,《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干预视频案例库》获批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优质案例库。
实验实训平台
学院拥有“教、学、研、训、服务”五位一体的高水平实验实训中心,包括一个700m2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及1200m2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科研及实践条件完善。另外,学院与中科院心理所共建跨临床与亚临床群体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与中国康复信息研究所成立中国ICF研究院,2021年正式成为中国心理学会康复心理学专委会挂靠单位。同时,建设完善了北京海淀区精神病防治院、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等13家教学实践基地。2020年,心理障碍脑机制及干预重点实验室获批潍坊市重点实验室。2023年,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获批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科学研究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9项,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22项,厅级项目2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对外合作与交流
心理学院与多所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15名教师赴美国德保罗大学、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进行访学,引进横向合作课题10余项,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师生走进西部,与克拉玛依区政府合作;走进企业,与潍柴动力等企事业单位合作;走进行业,与心理咨询师协会等行业协会合作;走向国际化,与美国德堡罗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合作开设全球学习体验(GLE)课程、全英文国际课程、前沿讲座和学术沙龙,形成了多元合作主体、多模式、多层次、多取向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
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秉承“厚植基础、塑心树人”的育人理念,围绕“两高三强两过硬”的培养目标,坚持“1248”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为手段,培养了一批人文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5年,学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7篇,获国家级、省级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0余项,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特等奖、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实践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各类比赛奖项40余项。荣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等22项。25人荣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称号。多名学生获全国高校青年抗疫志愿者、青春贡献奖等荣誉。志愿服务活动获山东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阳光助残类银奖、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铜奖等。
社会服务
学院遵循“进机关、进学校、进部队、进企业”的服务原则,建立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员工心理援助、特殊人群心理评估与干预、个体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危机干预为特色的5大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心理热线被中国心理学会推荐为专业可靠的中国心理热线。心理援助工作得到潍坊市抗洪救灾指挥部、潍坊市政府的认可。相关工作被今日头条、山东教育新闻、大众日报、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20余家媒体广泛报道。